洪伟雄
看着船一艘艘“驶进”湖里街道“海丝”船模文化交流中心,洪雄伟满脸洋溢着开心笑容。从事船模制作近30年,现在终于有这么好的平台,能对外集体呈现自己及“战友”们的船模,传承船文化,这也是洪伟雄的最大心愿。
出生于绘画世家的洪伟雄,没有拿起画笔,继承父亲的事业。童年时的一次船模夏令营活动后,他就彻底迷上了船模,“用船模说话,比图画更深刻。”这之后,洪伟雄总会将零花钱悄悄的积攒起来,悄悄的拿去买船模来细细研究。30年来,他的“习惯”一直还未变,即使工作后,他也将大部分积蓄花在船模制作、大部分时间用于船模制作。
每艘船都是独一无二的,为了忠于原船,更逼真的复原史船,洪伟雄总要寻找素材,尽量找出原船材质,即使史船用的是价格不菲的黄花梨木,他也要“照搬”。巨大的投入与心血换来累累硕果,近年来,洪伟雄凭借西洋船的精湛制作技术,制作出“胜利号”、“海上主权号”、“五月花号”等西方精品名船。这过程中,也曾有人愿意出二十万元的高价购买他的船模,但洪伟雄并没有答应,视船模为珍宝的洪伟雄更愿意展示他的船模,让更多的人感受船模魅力。
杨育锥
“福船”模型
被博物馆永久收藏 中国四大名船之的“福船”性能优良,用途广泛,是中世纪“海上丝绸之路”最优秀远洋木帆船之一
杨育锥,今年65岁,耳顺之年仍精神矍铄,特别是说到中国船,更是两眼泛光。“在我心中,中国船是最优秀、最漂亮的船!”他说,在工业革命以前,中国是世界海上强国,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世界一流。中国古帆船比西洋船性能更好,操作更便捷,其中“福船”则是中国船中最杰出代表。(“福船”是福建、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)
"福船"是中国四大名船之首,是古代中国使用最多的远洋木帆船,在我国东南沿海、台湾海峡及东南亚等海域都能见到她的身影,是中世纪“海上丝绸之路”最优秀的远洋木帆船之一。连当时阿拉伯人都使用"福船"往来交易。” 陈育锥说。
杨育锥从小在鼓浪屿海边长大,出生在造船世家,他当了近10年的海军军舰技术员,又精通汽修、木工等技术,这让他对“福建古帆船”的研究和船模制作十分上手。不过,“福船”一般是家族或师徒传帮带,口口相传,很少有图文记载。因此,想要研究,甚至是制造,并非易事。
“海丝”船模文化交流中心展出的船模“花屁股”是杨育锥的代表作之一,在首届中国船模征集大赛中获二等奖,它也是“福船”的一种。为了寻找已经消失的“花屁股”,杨育锥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图片,甚至到该船型建造原地调查,还查阅到英国人沃斯特撰写的《长江之帆船与舢板》有关“花屁股”文章。历近一年的努力与探索,终于将船型的特点、结构、拼接等要点琢磨清楚,并将模型制作完成。
2008年以来,杨育锥专心制作与上海“中国航海博物馆”签约的“福船”船模,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十条船模被该馆永久收藏,如今包括“花屁股”在内的3条船模也即将被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。
杨育锥说,“福船”肩负着历史的重任,又悄悄地离我们远去,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与怀念。“希望我们精心雕琢的船模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,留住那渐行渐远的中国古帆船历史,记住古代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辉煌,弘扬中国海洋文化,舟船文化。”
郭朝阳
“孤独”船模师重拾儿时梦想 儿时父亲带我出海的小小渔船是一代厦门人的记忆。我期待能够用船模留下记忆、留下船文化
3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,沙坡尾避风坞里,一个小男孩跳上渔船,随手捡起小木板和木棍,像模像样地搭起一艘小木船,看着自己的小作品,小男孩高兴地拍起手来。这个男孩叫郭朝阳,那时的他不曾想到,今后的人生竟与小小的船模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今年43岁的郭朝阳是厦门本地人,祖辈父辈都以出海打鱼为生,从孩提时代开始,他的生活便离不开船。而真正接触到船模,还是上中学那年。由于动手能力强,郭朝阳成功加入学校组织的船模兴趣小组,并为此而痴迷。
青少年时期的郭朝阳如愿成为一名专业航模运动员,曾代表厦门参加全国航模比赛,拿过第三名的好成绩,并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。在此期间,他为了参加比赛训练而休学。“那时的我是很孤独很迷茫。”当时“像真航模”运动十分小众,就厦门而言,几乎只有郭朝阳一人在参赛。一年后,他放弃运动员的身份回到学校继续学业。不过,他的“航模梦”仍在继续,十几年来,郭朝阳每天雷打不动,吃完晚饭后就泡在他的工作室里研究制作船模,有时还会通宵。
参加工作后的郭朝阳成了一名兼职航模制作师,拥有自己的团队与工作室,专门为造船厂制作航模。厦门一家造船公司给他的订单已排到了2018年。在“海丝”船模文化交流中心里,陈列着近20艘郭朝阳制作的现代船模型,每艘都堪称技艺精湛,代表现代船的先进工艺。
“加入湖里街道"海丝"航模文化交流中心,成为一名航模老师,让我不再孤独,更感到幸福。”郭朝阳动情地说,多年来,他的大部分时间被工厂船模订单占据,却无暇制作心中真正想要的船模。“我无法忘记儿时父亲带我出海的小小渔船,那是一代厦门人的记忆。我期待能够用船模留下记忆、留下船文化。”今后,郭朝阳将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船模教学,让更多的厦门孩子体验船模制作的乐趣,领略厦门船文化的历史。
白清海
船模“军师”
精通各种手艺活 做航模的都要身兼数行,掌握多种手艺,即当钳工、车工、漆工、木工,连针线活也要会做
四位船模高手中,白清海年龄最小,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“船文化通”。在其他船模制作师眼里,白清海就是一位“军师”。一直以来,白清海对舟船文化及船模制作十分清楚,对古今中外各种船型都了然于心,甚至是各种船的构造、历史背景也能信手拈来。
早晨,百舸争流;傍晚,千帆进港—七八岁时,在外婆同安后田家,白清海每次都会被充满活力的船舶吸引,开始研究各种科普杂志,特别是舰船杂志,还会动手制作小船。渐渐地,他迷上了船模制作,不过这个兴趣爱好并不轻松。
制作船模时,白清海要求精益求精,在制作前就一头扎进资料堆中。“做一艘船模,往往需要一年半载,半途发现错误,要改就难了。”白清海告诉记者,中国船史料记载较少,很难找到可参考的图纸;若制作外国船模,又往往要仔细辨析,因为在传播资料过程中会出现失真情况, “最近我在研究有关"74门炮"的船舰英文书籍,还得请精通英语的老婆做翻译。”
对于白清海而言,船模制作不但是个苦力活,还是个技术活。由于市场上没有专门为船模制作提供现成的材料,他总要到处搜寻与模型对象相符的材料进行加工。“做航模的都要身兼数行,掌握多种手艺。”白清海说,船模师要当钳工、车工、漆工、木工,连针线活也要会做,总之既要心灵,又要手巧。
做船模不仅辛苦还需要耐得住寂寞。正因为如此,船模制作变得越来越小众。“我不想让船模工艺就这样被淡忘。”白清海说,很多孩子都没见过帆船,对古帆船更是没概念。“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船模,慢慢丰富舟船文化,形成更加完整的舟船文化历史线索,传承厦门舟船文化,让厦门历史更加鲜活,也展现古代"海上丝绸之路",弘扬现代"一带一路"精神。”